新生儿的常见症状及处理(二)
一、打嗝
打嗝是婴儿期一种常见的症状。不停地打嗝是因膈肌痉挛,横膈膜连续收缩所致。膈肌运动是受植物神经控制的,宝贝出生后一两个月,由于调节横膈膜的植物神经发育尚未完善,当宝贝受到轻微刺激,如:吸入冷空气,吸奶太快时,膈肌会突然收缩,引起快速吸气,有时宝贝打嗝的时间可持续5--10分钟,看起来好像很难受的样子,但是,打嗝本身对宝贝的健康并无任何不良影响,不必担心。人出生后其神经发育是有一个过程的,一般情况,宝贝3个月后,调节横膈膜的神经发育趋于完好后,打嗝的现象会自然好转。
在打嗝时可让他吸奶,喝温开水或者通过其它刺激,如:光亮、声音等使之缓解。
二、小便
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应排第一次尿,第一天小便量较少,因出生后奶量较少,加上不显性失水所致,予以多喂养,2-3天后小便次数逐渐增多,新生儿排尿次数频繁,一天10-20次左右。
红色尿:部分新生儿在生后2-5天可于排尿时啼哭,并见尿液染红尿布,持续数天后消失。这主要与小儿体内尿酸盐排泄增加以及尿量少有关。
尿酸结晶 新生儿的小便中有时会带有橘黄色的粉末状物,吸附在尿布上或遗留在尿道口包皮上,这种粉末是因尿中含有较多的尿酸盐所致。多数出现于生后的早期,用不着特殊处理,几天后即消失。
三、大便
胎便:由胎儿肠道分泌物、胆汁及咽下的羊水等组成,呈糊状,为墨绿色。足月儿在生后24小时内排胎便,约2~3天排完。若生后24小时仍不排胎便,应排除肛门闭锁或其它消化道畸形。
吃母奶的新生儿正常粪便颜色呈金黄色,质软而均匀,略带酸气味,次数较多,一天可有4~6次。吃牛奶或奶粉、奶糕的新生儿粪便呈淡黄色,质较干,次数较少,甚至每天1次或隔1~2天次。在气候和环境温湿度变化较大时新生儿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可有所增多,粪质较稀,并带翠绿色或不消化的奶块。
腹泻:新生儿肠道功能不完善,大便没有规律,但一般不超过5次/日。
大便次数和性状改变称为腹泻。
生理性腹泻:纯母乳喂养,无呕吐,精神反应及生长发育好,生后不久即开始腹泻,粪便常规及培养正常。
大便发绿,有泡沫,含奶瓣,有酸臭味,多为消化不良。
大便稀水/蛋花汤/粘液/洗肉水样/海水样/胶冻样/喷射状,化验可见大量白细胞,考虑感染性腹泻。
四、吐奶和溢奶
婴儿吃奶后,即使打了嗝,有时也会从嘴里流出乳汁。这是由于胃里的乳汁过多引起的溢奶。婴儿的胃呈横位,贲门不严紧,奶吃多了就要流出来。
喂奶后,要充分排气,打了嗝后再睡觉。
如果打不出嗝,就要侧卧。
如果持续吐奶,或象喷泉似地大量吐出,就要请儿科医生诊治。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喷门括约肌相对较幽门松,饱餐后搬动体位容易发生溢奶。护理时要注意喂奶前先换尿布,喂时避免空气咽人,喂后竖抱拍背数分钟,使气嗝出再放平向右侧睡,必要时可抬高上半身。 吐奶与溢奶不同,可以是一般性呕吐,或喷射性呕吐,甚至从鼻孔中喷出,量较多。呕吐时间不一定都发生在吃饱之后,问题比较复杂。主要应根据呕吐方式、吐出物颜色、量、发生呕吐的时间、腹部体征以及大便的情况综合分析来加以区别。
1.呕吐物为羊水或粘稠血性粘液者,一般停喂母乳1-2次,即可治愈,酌情输液。
2.喂养不当引起的呕吐,需调节喂乳方法、体位、乳量和时间。
3.喂奶后即吐,应考虑贲门松弛,在奶后注意抬高上半身,轻轻拍背,排出胃内空气。
4.经上述处理仍不好转者,应检查有无消化道畸形,如食道闭锁、幽门肥大、小肠狭窄或闭锁及胎粪性腹膜炎等,应与小儿内、外科医师共同处理。
五、多动
有些婴儿在新生儿终末期或稍晚些可表现为多动,易激惹及颤动。哺乳时不肯安静,哭闹不停。常发生呕吐,有时为发作性哭闹,睡眠亦不安静,日夜颠倒。这些多动现象可能与母亲在妊娠期情绪过分紧张及忧虑有关。婴儿出生后,母子间可能有一些不协调,致情况更有发展。
六、惊跳
有时小儿睡眠状态下或外界有声响时出现惊跳现象。
出生前3天的原因有: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维生素B6依赖、颅内出血等,其中营养性因素居多,尤其是低钙。
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母孕期有无小腿抽筋、有无大量服用维生素B6,有无糖尿病等应提供给医生。
七、产瘤和头颅血肿
产瘤是新生儿通过产道,头部受挤压形成的局部水肿。
产瘤在1、2天内消失。
头颅血肿是胎儿颅顶骨与产妇骨盆摩擦,使新生儿颅骨膜下的血管破裂,血液积于患处形成。头颅血肿在出生后2、3天见到,2、3个月恢复。
八、喉鸣
婴儿表现呼吸声较响,在激惹、哭吵或哺乳时呼吸声响加剧,但安静睡眠时其声减低。喉鸣多在3~4个月时发展到高峰,6个月至1岁内逐渐消失。极个别小儿在情绪激动时还可以出现喉鸣。
九、常见皮肤特殊生理现象
(一)生理性脱皮现象
新生儿出生两周左右,出现脱皮现象。这是新生儿皮肤的新陈代谢,旧的上皮细胞脱落,新的上皮细胞生成。
出生时附着在新生儿皮肤上的胎脂,随着上皮细胞的脱落而脱落,这就形成了新生儿生理性脱皮的现象,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
(二)青记
新生儿出生后可在皮肤或黏膜部位出现一些与皮肤本身颜色不同的斑点或丘疹,称为新生儿胎记,也叫“胎生青记”,医学上称为“色素痣”。
胎记大多发生在宝宝的腰部、臀部、胸背部以及四肢,一般为青色或青灰色的斑块。大多数胎记都无所谓,其中很多会在宝宝出生几年内自行消退,不需要治疗。
(三)新生儿毒性红斑
新生儿毒性红斑:出生后激素水平变化或肠道吸收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
一般出生24小时后出现,表现为皮肤鲜红色红斑,大小不等,数目多少不一,可融合成片,有时红斑上可出现略带黄色的丘疹,个别发生脓疱。多发生在躯干,尤以臀、背部为多。7~10天可痊愈。
无需特殊处理,个别患儿可涂以炉甘石洗剂。如脓点多需要专科处理。
(四)粟粒疹
这也是较常见的皮肤疹象。粟粒疹最多见于新生儿的鼻尖,其他像面部和躯干上偶尔也会看到,但往往比鼻尖上的大。粟粒疹主要是皮脂腺分泌不畅,形成黄白色针尖大到粟米大的小点,可以高于皮肤,但周围无红晕,一般数周后自然消失。
(五)常见的新生儿胎记
1.粉红色斑:粉红色斑是粉红色的斑点,颜色淡,压迫使之变白,而且会迅速消退,常见于浅肤色新生儿的眼睑和胸枕骨部位,一般于1岁左右消失;
2.草莓班:草莓斑又称血管痣,是一种突出于皮肤表面,界限清楚,鲜红或暗红色的肿胀物.于出生时或头2个月可见,经一段时间的成长后,痣的大小会固定下来(约8个月时),大多在10岁以前消失,不消失者需给冷冻及同位素敷贴治疗;
3.永久性红斑:如葡萄酒痣,又称为焰火痣,是一种红紫色的斑点,通常于出生时可以观察到,此种斑点是平坦的,不会随压迫变白,也不会自然消失,葡萄酒痣一般沿着3叉神经分布,可能与视网膜或颅内疾病有关;
十、常见皮肤特殊生理现象
脐带脱落的时间,会依宝宝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在出生后1~2周会脱落。只要遵循脐带护理的三大原则。
第一,要保持干燥。在宝宝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干燥,尤其洗澡时不慎将脐带根部弄湿,应先以干净小棉棒擦拭干净。
第二,要避免摩擦。纸尿裤大小要适当,千万不要使尿裤的腰际刚好在脐带根部,这样在宝宝活动时易摩擦到脐带根部,导致破皮发红,甚至出血。
第三,要避免闷热。绝对不能用面霜、乳液及油类涂抹脐带根部,以免脐带不易干燥甚至导致感染。
脐带未脱落之前,脐带残端是一个创面,有时还会渗血,加之脐部凹陷,容易被尿液污染,容易发生脐炎并导致败血症。
脐炎可表现为脐周皮肤红肿,脐部有渗出物,严重时新生儿可表现为精神弱、吃奶差,甚至发烧等全身症状。